15点50分是申时三刻。
古代将一昼夜分为十二时辰,即:子、丑、寅、卯、辰、巳、午、未、申、酉、戌、亥。每一时辰相当于现代的两个小时。古人根据中国十二生肖中的动物的出没时间来命名各个时辰。子时23~1点,丑时1~3点,寅时3~5点,卯时5~7点,辰时7~9点,巳时9~11点,午时11~13点,未时13~15点,申时15~17点,酉时17~19点,戌时19~21点,亥时21~23点。
"申初3刻″或"申正差1刻″。
古人将1天分为12时辰、96刻(某些朝代为100刻)。这样,其用时也基本同现代人一样了,能较方便于生活。
12个时辰分别以12地支依次按子、丑、寅……亥命名。每时辰又分2小时,前1小时为某初,后1小时为某正。1小时分4刻。15点至17点为申时,15点50则就为申初3刻或申正差1刻。